久久中文字幕二区,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亚洲午夜成aⅴ人片http://www.muehome.cn/Good Luck To You!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http://www.muehome.cn/2025/04/674/<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610207519.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1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1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5 年已經過去 1/3,如果用關鍵詞來概括 AI 領域的發展你會想到什么?這是我想到的:開源、創新加速加速加速。</p><p style="text-indent: 2em;">2 月是「DeepSeek」的,R1 以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讓全球執牛耳的 AI 開發者、創業者、投資人把目光鎖定在「DeepSeek」「中國」「開源」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4 月是「開源模型」的,發令槍是 Meta 喊的。被 DeepSeek 蓋過風頭后,2025 年 2 月 19 日,坐不住的 Meta 率先官宣——首個生成式 AI 開發者大會 LlamaCon 將于當地 4 月 29 日(北京時間 4 月 30 日)舉行,頗有重新奪回「AI 開源界老大」江湖地位的意欲。</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 AI 領域的產品發布節奏就是很微妙,什么時候發布似乎取決于對手的動作,作為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Meta 一聲槍響讓 4 月底成為開源模型的主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整個 4 月甚至更早,AI 開發者們都在各大社交平臺「蹲」開源領域「三大頭牌」的新發布:DeepSeek-R2、Qwen3 以及 Llama4。Llama4 由于本月初的發布低于預期,似乎少了一些熱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看起來,4 月底最受關注的還是中國隊,R2 呼之欲出,Qwen3 終于來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4 月 29 日凌晨 5 點,阿里巴巴開源新一代通義千問模型 Qwen3,參數量僅為 DeepSeek-R1 的 1/3,成本大幅下降,性能全面超越 R1、OpenAI-o1 等全球頂尖模型,登頂全球最強開源模型。X 平臺的開發者網友甚至把今天定義為「Happy Qwen3 Day」,不僅因為 Qwen3 全面超越 R1,更因為 Qwen3 家族的多尺寸、內置 MCP 支持、支持混合推理等實用性的功能點。</p><p style="text-indent: 2em;">官方技術報告進一步給出了 Qwen3 的幾大亮點:</p><p style="text-indent: 2em;">「探索智能上限」再突破:通過擴大預訓練和強化學習的規模,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智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國內首個「混合推理模型」:無縫集成了思考模式與非思考模式,為用戶提供了靈活控制思考預算的能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增強了 Agent 能力:正從專注于訓練模型的時代過渡到以訓練 Agent 為中心的時代。</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 Qwen3,個人用戶現在就可以在「通義」APP 或 chat.qwen.ai 網頁直接體驗,夸克也即將全線接入 Qwen3。開發者和企業則可以免費在魔搭社區、HuggingFace 等平臺下載模型并商用,或通過阿里云百煉調用 Qwen3 的 API 服務。</p><p style="text-indent: 2em;">憋了這么久的 Qwen3 到底怎么樣?又代表哪些模型發展的趨勢?</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Qwen3,登頂全球最強開源模型</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Qwen3 包含 2 個 MoE 和 6 個密集模型,阿里云開源了兩個 MoE 模型的權重,六個 Dense 模型也已開源,包括 Qwen3-32B、Qwen3-14B、Qwen3-8B、Qwen3-4B、Qwen3-1.7B 和 Qwen3-0.6B,均在 Apache 2.0 許可下開源。</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633854589.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2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2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Qwen3 開源模型家族</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中,旗艦型號 Qwen3-235B-A22B 參數量僅為 DeepSeek-R1 的 1/3,成本大幅下降,性能全面超越 R1、OpenAI-o1 等全球頂尖模型,登頂全球最強開源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據阿里云官方介紹,Qwen3 是國內首個「混合推理模型」。「快思考」與「慢思考」集成進同一個模型,對簡單需求可低算力「秒回」答案,對復雜問題可多步驟「深度思考」,大大節省算力消耗。</p><p style="text-indent: 2em;">Qwen3 在推理、指令遵循、工具調用、多語言能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強,創下所有國產模型及全球開源模型的性能新高:在奧數水平的 AIME25 測評中,Qwen3 斬獲 81.5 分,刷新開源紀錄;在考察代碼能力的 LiveCodeBench 評測中,Qwen3 突破 70 分大關,表現甚至超過 Grok3;在評估模型人類偏好對齊的 ArenaHard 測評中,Qwen3 以 95.6 分超越 OpenAI-o1 及 DeepSeek-R1。</p><p style="text-indent: 2em;">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時,Qwen3 的部署成本還大幅下降,僅需 4 張 H20 即可部署千問 3 滿血版,顯存占用僅為性能相近模型的三分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653616693.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3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3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Qwen3 性能|圖片來源:阿里云</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小型 MoE 模型Qwen3-30B-A3B 的激活參數數量是 QwQ-32B 的 10%,表現更勝一籌,甚至像 Qwen3-4B 這樣的小模型也能匹敵 Qwen2.5-72B-Instruct 的性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介紹,Qwen3-235B-A22B 是一個擁有 2350 多億總參數和 220 多億激活參數的大模型;Qwen3-30B-A3B 則是一個擁有約 300 億總參數和 30 億激活參數的小型 MoE 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2em;">得益于在預訓練、大規模強化學習和推理模式整合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Qwen3 主打「思考更深、行動更快」,更好地構建 AI 應用。Qwen3 預訓練數據量達 36T,并在后訓練階段多輪強化學習,將非思考模式無縫整合到思考模型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值得注意的是,這次 Qwen3 的發布,主打混合推理,但是需要思考的長度最短也是 1024tokens,否則如果問題所需要的推理預算用不滿 1024tokens,根本感受不到可以調節精度的混合推理模型的好。也就無法發揮用 Qwen3 不同程度的思考,靈活滿足 AI 應用和不同場景對性能和成本的多樣需求。</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675271319.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4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4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大模型全面轉向「混合推理模型」和「Agent」</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 Qwen3 發布的前一天,X 平臺已有「行業人士」——日本的大模型廠商 SakanaAI 的一位工程師敏銳地捕捉到了 Qwen3 的重點。當天,在 AI 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會議之一 ICLR 2025 的一個工作坊上,阿里云通義實驗室通義千問負責人林俊旸透露了 Qwen 的下一步方向:推理模型和非推理模型的統一,以及面向 agent 的大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703336789.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5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5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正是今天發布的 Qwen3 最大的兩個特點,同時也是大模型廠商們正在集體發生的轉向。</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5 年 2 月 25 日,Anthropic 發布了最新的旗艦模型 Claude 3.7 Sonnet,同時也稱作是市場上首個混合推理模型。這意味著 Claude 3.7 Sonnet 能夠生成即時的響應(快思考),也可以進行延展的、逐步的思考(慢思考)。API 用戶還可以細粒度地控制模型的思考時長;當給定更長的思考時間,理論上會有更高質量的答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Anthropic 表示,混合推理模型的架構代表下一代前沿模型,可以讓模型像人類用同一個大腦一樣,既能快速反應又能深度思考,這既能為用戶創造更無縫的體驗,也能讓用戶通過 API 使用 Claude 3.7 Sonnet 時,可以控制思考的預算。比如:可以告訴 Claude 最多思考 N 個 token,N 的取值可以達到其輸出限制的 128K token,從而在回答質量與速度(及成本)之間進行權衡。</p><p style="text-indent: 2em;">「混合推理架構」也得到了 OpenAI 的青睞。Sam Altman 在更早的時間看到,當前的模型和產品供應已經變得非常復雜,希望 AI 能「開箱即用」、簡化產品供應,「我們和你一樣討厭模型選擇器,想要回歸神奇的統一智能,之后,我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創建能夠使用我們所有工具、知道何時需要長時間思考或不需要的系統,統一 o 系列模型和 GPT 系列模型,整體上能廣泛適用于各種任務。」</p><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像在 DeepSeek-R1 里一樣,點選「深度思考」背后調用的是推理模型 R1 做的長推理,不選則調用的是基座模型 V3 即時生成的答案。現在,模型廠商把「思考的顆粒度」這個選擇權更靈活、廣泛地交給用戶來控制推理預算。</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 Qwen3 中,可以滑動「思考預算」的按鈕,來控制思考的最大長度,從而匹配合適的推理質量和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727141033.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6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6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思考模式下,Qwen3 模型會逐步推理,經過深思熟慮后給出最終答案,適合需要深入思考的復雜問題。在非思考模式下,模型提供快速、近乎即時的響應,適用于那些對速度要求高于深度的簡單問題。這種靈活性使用戶能夠根據具體任務控制模型進行「思考」的程度。這兩種模式的結合大大增強了模型實現穩定且高效的「思考預算」控制能力,在成本效益和推理質量之間實現更優的平衡。</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一個模型廠商的轉向則是 Agent。隨著 Manus 驗證了 Claude 3.5 Sonnet 達到了通用 agent 的一些能力,加上模型調用工具、實現 agent 能力的統一協議——MCP 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被擁抱,下一代模型要面向 agent、面向實際場景來優化。</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741818151.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7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7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就 Qwen3 來說,正在邁向以訓練 Agent 為中心的階段,當前 Qwen3 優化了 Agent 和 代碼能力,同時也加強了對 MCP 的支持。據稱,Qwen3 原生支持 MCP 協議,并具備強大的工具調用(function calling)能力,結合封裝了工具調用模板和工具調用解析器的 Qwen-Agent 框架,將大大降低編碼復雜性,實現高效的手機及電腦 Agent 操作等任務。</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該示例中,Qwen3 思考并自主調用工具到 Github 數開源模型獲得的 star,繼續思考并調用繪圖工具制作圖片,并調用工具保存。03 開源模型新一輪競賽開啟</p><p style="text-indent: 2em;">Qwen3 的發布,意味著開源模型領域新一輪「三國殺」已然開始。</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實上,隨著 DeepSeek 的橫空出世,加上 OpenAI、字節等大廠調整對開源的態度,開源已然成為大模型賽道的大勢所趨。而 Llama、Qwen 和 DeepSeek,正是目前開源領域最有競爭力的玩家。</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301745942759589365.jpg" title="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8張圖片.jpg" alt="阿里云 發布 Qwen3,拉開新一輪開源模型競賽的序幕-第8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Hugging Face 聯合創始人、CEO Clement Delangue 發推暗示 DeepSeek 即將帶來新發布。|截圖來源:X</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此前 OpenAI 和 DeepSeek 的成功已經證明,互聯網時代的生態、用戶和產品壁壘,今天在 AI 時代并沒有互聯網時代那樣牢不可摧,模型能力才是基礎大模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 Llama、Qwen 和 DeepSeek 的勝者,有可能在下一個發布周期到來前(至少在 OpenAI 的開源模型發布前),成為整個 AI 行業的引領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新一代模型能力的強弱,還要等待 Llama 和 DeepSeek 的發布,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三家開源模型廠商的生態策略亦有差異,這點從模型的側重點就能看出端倪。</p><p style="text-indent: 2em;">DeepSeek 和 Meta 的側重點也有不同,但一個共同點都是不太重視 ToB,至少是在服務生態的建設上并不成功。而這點也是 Qwen 和其背后的阿里云最重視的部分。</p><p style="text-indent: 2em;">極客公園曾在此前的文章里寫過,脫胎于阿里云 Qwen,是最有以開源模型技術領先性、廣泛全面開源的策略,追求生態建設的架勢。阿里的 AI 戰略里除了追求 AGI,也同樣重視 AI 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更上層的與阿里的電商、釘釘、夸克等 AI 應用的結合。</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前,阿里云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云事業部總裁劉偉光表示,「阿里云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積極研發基礎大模型并全方位開源、全方位貢獻的云計算廠商。」</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 Qwen 模型下載量和衍生模型數量這兩個衡量的生態的指標也同樣領先。根據阿里云官方的最新數據,阿里通義已開源 200 余個模型,全球下載量超 3 億次,千問衍生模型數超 10 萬個,已經超越 Llama 位居全球開源模型的第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新模型選擇在進一步優化推理成本、混合推理和 Agent 上發力,顯然 Qwen 瞄準的是開發者和 B 端用戶的部署需求。這也將成為 Qwen 與 DeepSeek、Llama、OpenAI 等競爭對手最大的不同,也是阿里能否贏得 AI 時代的一張船票的關鍵所在。</p><p><br/></p>Tue, 29 Apr 2025 23:47:43 +0800馬斯克 預測:機器人 5年內超越頂尖外科醫生http://www.muehome.cn/2025/04/673/<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81745852222112525.jpg" title="馬斯克 預測:機器人 5年內超越頂尖外科醫生-第1張圖片.jpg" alt="馬斯克 預測:機器人 5年內超越頂尖外科醫生-第1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埃隆·馬斯克最新發帖預測,機器人將在五年內超越人類最優秀的外科醫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回復科技評論員Mario Nawfal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宣傳機器人手術室的帖子時,馬斯克寫道,“機器人將在幾年內超過優秀的人類外科醫生,并在大約5年內超過人類最好的外科醫生。”</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81745852241165353.jpg" title="馬斯克 預測:機器人 5年內超越頂尖外科醫生-第2張圖片.jpg" alt="馬斯克 預測:機器人 5年內超越頂尖外科醫生-第2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馬斯克在回復中還提到了他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他補充道,“Neuralink將不得不使用機器人來進行腦機的電極插入,因為人類醫生不可能達到所需的速度和精度。”</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質疑</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馬斯克的這一說辭引發了一波懷疑的聲音,不少人質疑這種預測其中的可行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有用戶直接抬杠馬斯克,稱其“一方面向推動更高的人口,另一方面又計劃用機器人取代每個人的工作,這對你來說有什么意義?”</p><p style="text-indent: 2em;">還有用戶質疑馬斯克關于“機器人可以完全取代人外科醫生”的說法,稱目前的手術機器人仍然是由認可外科醫生控制的先進工具,而非自主機器人,并表示“這只是AI的炒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具有機器人輔助手術經驗的外科醫生也加入了這場辯論,稱馬斯克的說辭完全是“誤導”,他指出,“外科醫生通過控制臺使用機器人作為復雜工具進行操作,而非機器人(自己)在做手術…它(機器人)是很棒的工具,但非外科醫生。”</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R1機器人</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Neuralink是馬斯克2016年創立的腦神經科技公司,專注于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其核心產品N1芯片是一種可植入大腦的設備,旨在實現“人腦與機器的交互”。</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4年,Neuralink首次把硬幣大小的N1芯片植入人類大腦,并由機器人R1負責操作。據Neuralink早些時候的公開演示,Neuralink的R1機器人在大約15分鐘內將64根頭發絲細的線插入大腦皮層,以微米級的精度通過血管。</p><p style="text-indent: 2em;">試驗結果顯示,第一位植入患者已經能夠通過大腦玩視頻游戲、瀏覽互聯網、在社交媒體上發帖、以及在筆記本電腦上移動光標,這一進展無疑是成功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現在,R1機器人繼續作為Neuralink首批人體臨床試驗PRIME的重要一部分。該試驗主要評估Neuralink一系列腦機接口設備在人體上的性能如何。</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Neuralink成功的人體大腦設備植入手術外,還有諸多成功的試驗和研究支撐馬斯克最新發出的“機器人取代外科醫生”預測。</p><p style="text-indent: 2em;">例如,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智能組織自主機器人以超高的準確性縫合了豬腸,其精確度可以媲美或超過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1月份《外科內窺鏡》期刊中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開放手術相比,機器人可以減少復雜肝臟手術的并發癥。</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外科手術的半自主機器人平臺也在發展。Intuitive Surgical表示,其外科醫生控制的達芬奇系統在全球范圍內已經記錄了近1700萬例手術。同行評議的分析報告稱,算法引導的縫合和螺釘放置,目前在準確性和一致性方面優于人類平均水平。</p><p><br/></p>Mon, 28 Apr 2025 22:56:03 +08001.4nm 芯片 要來了?http://www.muehome.cn/2025/04/672/<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71745765661789315.jpg" title="1.4nm 芯片 要來了?.jpg" alt="1.4nm 芯片 要來了?.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臺積電又有大動作了,這次的主角是“1.4nm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4月24日,臺積電在北美技術研討會上,正式發布了最新的A14芯片制造技術。意味著芯片變得更小,性能更強,能耗也更低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臺積電表示,A14計劃于2028年投產,目前開發進展順利,良率已經提前實現。</p><p style="text-indent: 2em;">A14 芯片基于臺積電第二代全環繞柵極(GAA)納米片晶體管技術開發。對比2nm工藝,其性能提升了15%,功耗降低了30%,晶體管密度增加20%以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樣的性能提升取決2個方面:</p><ul class=" list-paddingleft-2" style="list-style-type: disc;"><li><p style="text-indent: 0em;">三維納米片結構優化了電流控制能力;</p></li><li><p style="text-indent: 0em;">臺積電新開發了一個名為“NanoFlex Pro”的新架構,它允許允許工程師根據不同場景(如高性能計算或低功耗設備)靈活調整晶體管組合。</p></li></ul><p style="text-indent: 2em;">從實際應用看,A14將使智能手機本地運行復雜AI模型成為可能,例如實時圖像生成或語音交互;數據中心芯片的算力密度提升,可減少服務器集群規模。</p><p style="text-indent: 2em;">簡單來說就是,用上這類芯片的手機、電腦、汽車,不僅速度快、發熱少、電池更耐用,還能跑得動更復雜的AI功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均已布局1.4nm賽道,但技術各異。</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特爾的1.4nm工藝叫做“Intel 14A”,采用高數值孔徑(High-NA)光刻機與背面供電技術,預計2026年發布;三星計劃在2027年量產自己的1.4nm技術,通過增加納米片層數提升性能。但不久前有消息稱,三星可能已經悄悄取消了這項計劃,原因不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支撐先進制程,臺積電同步推進封裝技術創新。計劃2027年量產的CoWoS-R技術,可將12組高帶寬內存(HBM4)與邏輯芯片集成封裝,數據傳輸帶寬提升至當前水平的3倍。</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時還推出了硅光子集成方案,用光信號替代傳統電路傳輸數據,時延降低90%,能耗減少70%</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臺積電還為手機、汽車、物聯網等不同場景量身打造了技術路線。比如,用于AI服務器的系統級封裝(CoWoS)、用于高端汽車的N3A工藝、還有能大幅節能的N6e和N4e技術,都是為了應對各類“芯”場景。</p><p style="text-indent: 2em;">1.4nm芯片不僅是一次技術的進化,更是芯片行業向未來邁進的重要一步。從最初的90nm,到今天的1.4nm,每一次工藝迭代都在縮短人與智能之間的距離。</p><p style="text-indent: 2em;">未來,我們或許還能見證更強的AI手機、更智能的汽車,甚至是更高效的城市運轉。</p><p><br/></p>Sun, 27 Apr 2025 22:52:58 +0800關稅大漲,蘋果 的最大的對手“躺贏”?http://www.muehome.cn/2025/04/671/<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61745682279104202.jpg" title="關稅大漲,蘋果 的最大的對手“躺贏”?.jpg" alt="關稅大漲,蘋果 的最大的對手“躺贏”?.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關稅大戰中,科技企業無疑成為了這波貿易沖擊中受傷最深的行業之一。就在懂王每天更新關稅數字的同時,4月22日,韓國媒體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三星手機全球的銷量達到了1903萬部,力壓蘋果,蟬聯銷量第一的位置。</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其實已經不是三星手機第一次榮登世界智能手機銷量榜首的位置,2024年10月,知名調研機構Canalys的報告就顯示,三星以18%的全球市場份額領先蘋果,成為市場第一。三星GalaxyS25系列一個月的銷量達到456萬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特朗普在4月11日宣布對芯片、筆記本、智能手機等多項商品豁免“對等關稅”。但有多家美國媒體發文指出,面對高關稅壁壘,蘋果的漲價很難避免,而老對手三星可能趁機獲得發展機遇。2024年的幾份數據報告顯示,三星手機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約在25%-31%,僅次于蘋果手機的49%。</p><p style="text-indent: 2em;">高關稅壓力下,蘋果為何比三星更依賴中國供應鏈?在中國銷量慘淡的三星手機,為何能在全球持續稱霸?在高關稅的背景下,三星手機是不是真的比蘋果手機更有優勢?</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蘋果比三星更依賴中國供應鏈</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在關稅大戰剛打響之時,不少第三方機構的研究發現,如今美國有90%的iPhone生產和組裝都位于中國,根據韋德布什的分析,在經過產業鏈調整后,也只有5%的iPhone是在越南和印度制造的,而另外5%是在其他國家生產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瑞銀的分析師估計,在中國組裝的1199美元iPhone16ProMax的基本型號價格要上漲800美元,漲幅達到67%。</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4月11日,懂王又對智能手機的零部件網開一面。但是美國科技業普遍認為,美國商務部正在推進的232條款半導體調查,可能導致新的面向半導體等科技領域的關稅政策。未來的美國很有可能設立專門的芯片稅,那相關的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市場必然會受到影響。</p><p style="text-indent: 2em;">CNN的一篇評論認為,相比蘋果,三星的優勢是它的智能手機業務并不依賴中國。據華爾街的一些分析師估計,作為現在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三星雖然不能幸免于關稅或其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但起碼不會因為關稅問題,大幅度改變其移動設備業務。</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中國強大的制造業,現階段美國的科技行業還需要依靠中國龐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和組裝設施網絡來大規模生產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顯示器等3C產品。當然這些供應鏈都得益于以上產品的關稅互惠。</p><p style="text-indent: 2em;">和蘋果不同的是,在2019年,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后一家手機工廠,三星已經把大量的安卓市場份額讓給了華為,盡管三星在中國還有其他電子產品的業務。據三星內部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現在三星絕大多數智能手機的產業鏈都位于韓國、越南、印度和巴西。還有技術行業研究公司CounterpointResearch的一份調研顯示,三星9成智能手機生產都在越南,第二大手機生產中心位于印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報道顯示,2018年,三星電子在印度新德里郊區的諾伊達,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工廠”,該工廠年度手機產量能力達到1.2億部。到了2024年,三星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出口商。</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三星在中國,不靠賣手機,依然在手機上賺錢</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星在2002年宣布正式在中國開展手機業務,短短三年后的三星就超越諾基亞,成為當時中國賣得最好的手機品牌。2013年,三星在中國市場達到巔峰,牢牢占據市場第一的位置。直到2016年,多款三星手機接連發生數起爆炸起火事件,到了2017年10月,一款更換過的Note7安全版在西南航空航班上起火,直接讓國人對三星手機談虎色變。</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著三星手機口碑的斷崖式下滑,到了2018年,三星市場占有率跌至0.3%。此后的三星手機還在中國持續銷售,但銷量已經相當慘淡。有數據顯示2023年,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僅有200萬部,銷量已不如國內一些二線的手機品牌。</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放眼世界,三星手機卻長期穩居智能手機的銷量冠軍。調研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4年,三星手機穩居全歐洲(不含俄羅斯)智能手機的冠軍,出貨量達到4640萬臺,市場份額34%,歐洲也是三星手機最大的市場。此外,三星手機在巴西、智利等拉美國家的市占率也都穩定占據40%以上,是當地銷量第一的手機品牌。在美國,三星手機2024年的銷量約4500萬臺,長期是僅次于蘋果的品牌,三星的 Galaxy S 系列在歐美高端市場有較高的份額。</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星手機超強銷量的背后是完整的全產業鏈布局,從手機的屏幕到芯片,再到閃存,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實現自主研發、設計甚至生產。這種全方位的供應鏈布局,使得三星在手機制造過程中能夠精準控制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由于三星擁有完整的芯片產業鏈,在內存和閃存芯片領域有絕對的市場份額。目前,三星的手機存儲芯片行業都居于全球第一名,占有全球存儲芯片市場四成左右的市場份額,中國手機、PC行業等都需要依賴其芯片產品。國內最大的生產手機射頻前端芯片的制造商卓勝微,大部分芯片原材料就采購自三星,華為、小米、vivo等品牌的手機使用的就都是卓勝微的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權威機構的數據,中國手機市場在存儲芯片領域,國產產品的市場份額僅為4%。每年,該市場需進口價值約1000億美元的存儲芯片,其中三星作為主要供應商,顯然受益于這一需求。據行業分析,中國手機企業為三星貢獻了約2600億元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三星超過60%的利潤來源于其半導體業務,而這一業務中相當大一部分收益源自中國市場。盡管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很少,但其憑借強大的產業鏈優勢,仍從中國手機制造商處獲得了可觀的利潤。</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韓國三星不怕美國關稅?</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有媒體將三星手機的成功視作美國科技企業的一種別樣勝利。相關報道表明,以美國為首的外國投資者持有三星集團普通股的55%,大股東與關聯企業占比達21%,韓國境內投資者持股比例僅為19%。從股權架構而言,美國資本在三星電子的普通股與優先股中占據主導地位。于是,有人不禁發問,三星究竟該算美國公司還是韓國公司呢?</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個問題的答案實則很清楚。三星的重大經營投票權與決策權由韓國“李家”掌控,美國雖握有大部分資本,但僅參與分紅,并不涉足經營。如今三星在手機芯片領域的霸主地位,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產業調整,當時美國為制衡日本芯片產業而采取行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三星的主業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市場遭遇巨額虧損,美國借此機會大量低價收購三星股份,這才形成了如今三星外資占比較高的股權格局。</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三星的股權及分紅大部分歸屬于美國,美國便不遺余力地扶持三星,為其提供了眾多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低價技術轉移和研發合作機會。在全球市場布局上,三星電子受美國資本的助力,能夠以低成本獲取各類技術,這一優勢助力三星與硅谷及美國高校實驗室聯合研發,進而在DRAM領域超越日本,迅速崛起。而此次特朗普宣布對韓國加征25%關稅后,韓國政府未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可見,韓美在貿易層面顯然存在著某種默契。</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蘋果的漲價在所難免,但是大部分媒體并不看好三星手機能在美國市場擴大份額。不少分析師表示,現階段蘋果手機的用戶忠誠度很高,沒有證據顯示會因漲價轉而購買其他品牌的手機。</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美國市場,蘋果和三星的用戶分屬不同類型的智能機用戶群體,雙方用戶看起來并沒有替代關系。有分析機構認為,三星恐怕沒有實力去動搖蘋果在美國中高端市場的領導位置。</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星能否全然避開特朗普這輪關稅攻勢,尚存變數。特朗普政府旨在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此背景下,越南、印度等國也被納入關稅考量范圍,雖當前稅率不高,但三星仍難免受波及。</p><p style="text-indent: 2em;">針對美國關稅策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于4月11日迅速出臺《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其中規定核心依據芯片“流片地”界定原產地。此舉明確,無論芯片制造商來自何方,只要其流片環節不在美國完成,即可免受關稅沖擊。</p><p style="text-indent: 2em;">于國內手機廠商而言,三星作為主要存儲芯片供應方,其晶圓流片主要在韓國進行。按照新的原產地規則,手機核心部件成本有望保持穩定,不受關稅上漲影響。</p><p><br/></p>Sat, 26 Apr 2025 23:44:04 +0800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http://www.muehome.cn/2025/04/670/<p style="text-indent: 2em;">在 AI 技術迭代速度遠超預期的 2025 年,開發者與企業正面臨的一個核心命題是:當模型能力快速躍遷時,如何避免應用價值被技術浪潮淹沒?</p><p style="text-indent: 2em;">百度在 4 月 25 日的 Create 開發者大會上給出了答案。</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61745598699134873.jpg" title="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第1張圖片.jpg" alt="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第1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大會上,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與 X1 Turbo 正式亮相,滄舟 OS 內容領域操作系統同步發布,通用超級智能體 App「心響」也已上線。百度在展示技術層面突破的同時,也以場景化應用和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生態的全面布局,回應了行業對 AI 價值落地的熱切期待。</p><p style="text-indent: 2em;">李彥宏在現場對開發者表示,「只要找對場景,選對基礎模型,有時候還要學一點調模型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做出來的應用是不會過時的。」他強調,「沒有應用,芯片、模型都沒有價值。模型會有很多,但未來真正統治這個世界的是應用,應用才是王者。」</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文心大模型 4.5 Turbo:多模態、低成本、強推理</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AI 大模型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但模態單一、推理幻覺、運行成本高等問題依然困擾行業。針對這些痛點,百度推出了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和 X1 Turbo,分別以多模態能力、低成本和強推理為核心特性,展現了技術與性價比的平衡。</p><p style="text-indent: 2em;">文心 4.5 Turbo 在多模態能力上進一步突破,速度更快,價格卻大幅下降——每百萬 token 輸入價格僅 0.8 元,輸出 3.2 元,較 DeepSeek-V3 低至 40%。在多項基準測試中,4.5 Turbo 以 77.68 的平均分超越 GPT-4o 的 72.76,展現了競爭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 X1 Turbo 則更進一步,基于 4.5 Turbo 的深度思考優化,每百萬 token 輸入 1 元、輸出 4 元,僅為 DeepSeek-R1 的 25%,在問答、創作、邏輯推理和工具調用等場景中表現領先。</p><p style="text-indent: 2em;">李彥宏在現場表示:「模型迭代快,但應用價值不會被覆蓋。只要找對場景、選對模型、善用調優,AI 應用就能持續創造價值。」這一觀點為開發者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大模型的真正價值,在于與場景的深度結合。</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說文心大模型是百度 AI 的「心臟」,那么新發布的滄舟 OS 則是連接內容與應用的「神經系統」。作為內容操作系統,滄舟 OS 以 Chatfile Plus 為核心,集成了公域知識庫、私域知識庫、記憶庫「三庫」,以及閱讀器、編輯器、播放器「三器」,通過大模型的動態調用實現多模態內容的解析與處理。</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61745598639958660.jpg" title="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第2張圖片.jpg" alt="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第2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滄舟 OS|圖片來源:百度</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依托滄舟 OS,百度文庫與百度網盤聯合推出了「AI 筆記」功能。用戶在網盤觀看視頻時,可一鍵生成結構化筆記、AI 思維導圖,甚至基于視頻內容生成試題,實現視頻與筆記的無縫聯動。</p><p style="text-indent: 2em;">截至目前,百度文庫 AI 功能付費用戶已超 4000 萬,AI 月活用戶達 9700 萬;百度網盤 AI 月活用戶超過 8000 萬。這一數據不僅體現了滄舟 OS 的生產力,也預示著內容領域 AI 應用的巨大潛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多模態能力的另一應用,是百度推出的高說服力數字人。在電商直播場景中,傳統數字人往往文案枯燥、動作僵硬,而百度的高說服力數字人通過多模態大模型,實現了聲形超擬真、內容專業、互動靈活。其「劇本生成」功能可根據臺詞實時調整表情、語氣和動作,而「AI 大腦」則能根據直播間熱度動態調度助播、場控等角色,真正做到「一人即團隊」。</p><p style="text-indent: 2em;">百度慧播星平臺還推出了「一鍵克隆」功能,用戶僅需上傳 2 分鐘視頻即可生成專屬數字人,讓「人人都能做主播」成為現實。</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智能體與 MCP:點燃 AI 應用的生態引擎</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 Agent(智能體)成為行業熱點的當下,百度也推出「心響」App 加入戰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一款以「AI 任務完成引擎」為核心的產品,心響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實現復雜任務的拆解、執行與結果交付。目前,心響已覆蓋深度研究、智慧圖表、游戲開發等十大場景超 200 個任務,未來計劃擴展至 10 萬以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心響支持「多智能體協作」機制。在健康咨詢場景中,系統可調度多位「醫生 AI 分身」聯合會診;在法律服務中,則由「律師智囊團」協同答復。這種機制突破了傳統工具調用的局限,為專業場景提供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心響的免費開放與安卓版上線(iOS 版即將上架),也讓更多用戶能夠體驗 AI 智能體的魅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多智能體協作的潛力,還體現在百度去年推出的無代碼編程工具「秒噠」上。「秒噠」通過一句話即可生成應用,背后協同了產品經理、架構師、設計師等多個智能體,調用云存儲、數據庫、地圖導航等工具組件。用「秒噠」,一個大學生團隊僅用幾分鐘就開發出過去需一周的營銷工具,模型調用費僅 5 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李彥宏表示:「全球有 80 億人,當技術門檻消失,每個人都可以具備程序員的能力。」「秒噠」的全社會開放,進一步降低了 AI 應用的開發門檻。</p><p style="text-indent: 2em;">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作為 AI 生態的新風口,正在重塑開發者與大模型的交互方式。百度在此次大會上宣布全面擁抱 MCP,推出了全球首個電商交易 MCP、搜索 MCP 等服務,并優化了文心大模型在 MCP 任務規劃與調度中的能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時,百度智能云千帆平臺已率先兼容 MCP,支持開發者創建和發布 MCP server;百度搜索則構建了 MCP server 發現平臺,索引全網優質服務;文心快碼成為國內首個支持 MCP server 的智能編碼助手。</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百度文庫、網盤、地圖等應用也全面開放 MCP server 服務,百度電商推出的 MCP 服務則涵蓋商品檢索、交易、參數對比等功能,成為國內首家支持電商交易的 MCP 服務。這一系列布局不僅降低了開發者的接入門檻,也為 MCP 生態的繁榮注入了新動能。</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61745598657149618.jpg" title="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第3張圖片.jpg" alt="文心 4.5 發布,但 李彥宏 說應用才是王者-第3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百度「文心杯」創業大賽啟動|圖片來源:百度</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技術與產品的突破,百度在 AI 人才培養與創業支持上同樣投入不少。5 年前提出的 500 萬 AI 人才計劃已提前完成,李彥宏在會上宣布,未來 5 年百度將再培養 1000 萬 AI 人才。此外,第三屆「文心杯」創業大賽將單一項目最高投資額提升至 7000 萬元,為創業者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p><p style="text-indent: 2em;">硬件層面,百度點亮了國內首個全自研三萬卡集群,可同時承載多個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并支持 1000 個客戶進行百億參數模型精調。這一集群以高性能網絡和創新散熱方案,保障了訓練任務的穩定性與能效。</p><p style="text-indent: 2em;">百度此次發布的技術矩陣,揭示了 AI 發展的三大趨勢:多模態成為基礎能力(文心大模型)、智能體重構人機協作(心響 App)、MCP 協議統一服務接口(百度 MCP 生態)。</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模型能力突破閾值,工具調用實現標準化,算力成本持續下降,AI 應用的新時代正在到來。正如李彥宏所言:「能滲透場景、帶來實在價值的 AI 應用,是屬于開發者的真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所有這些發布,都是為了讓開發者們可以不用擔心模型能力、不用擔心模型成本、更不用擔心開發工具和平臺,可以踏踏實實地做應用,做出最好的應用。」李彥宏在現場表示。</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國內 AI 行業而言,百度的這一系列動作不僅是技術實力的展示,也是對場景化應用與生態協同的深刻洞察。在這場變革中,百度正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構建,為開發者鋪就一條從模型到應用的「高速公路」。</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著文心大模型、滄舟 OS 與心響的持續迭代,AI 的「超級生產力」或許將更快地真正融入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p><p><br/></p>Fri, 25 Apr 2025 23:57:57 +0800告別 英偉達 依賴,車企換“芯”潮來了http://www.muehome.cn/2025/04/669/<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51745510768144605.jpg" title="告別 英偉達 依賴,車企換“芯”潮來了.jpg" alt="告別 英偉達 依賴,車企換“芯”潮來了.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時隔三個月,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緊急訪華。與今年1月春節期間的常規行程有所不同,在對等關稅的進一步升級下,英偉達針對中國大陸市場推出的H20芯片也被進一步限制出口,股價暴跌,黃仁勛急需找到中國市場的突破口。</p><p style="text-indent: 2em;">重要性之高,連黃仁勛最愛的皮衣都換成了西裝。黃仁勛在會談中表示,中國是英偉達非常重要的市場,希望繼續與中國合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作為全球AI算力芯片的龍頭,在美國禁令發布后遭受重創,黃仁勛的緊急訪華行程背后,折射出全球芯片產業被改寫的格局。</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中,中國加速國產芯片替代成為趨勢。尤其是車規級芯片方面,曾經依賴美國進口芯片的上下游產業鏈,正在緊急尋找更穩妥的替代方案,甩掉美國標簽,更高比例的國產化芯片成為整車廠的核心訴求。也正是在這輪操作的刺激下,國產車規級芯片正在迎來詢價需求的大爆發。</p><p style="text-indent: 2em;">國內一家生產高低邊驅動控制器芯片的公司透露,美國的芯片出口管制給中國整車廠帶來一定沖擊,4月開始,前來公司詢價的客戶比以前多了3倍,樣品出售量已經實現翻倍。過去一直沒能推廣成功的頭部整車廠,現在也進入溝通狀態。</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些原本主要采購國內芯片的整車廠,也擔心供應商因訂單暴增影響交付,在尋找更穩妥的方案B。并且,大部分整車廠為了不影響后續的量產計劃,以及確保可控的采購成本,都在盡可能地排除美國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整車廠的緊急任務</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現階段的芯片上下游公司而言,美國產的芯片十分敏感,一方面源于美國對芯片出口的管制導致國內市場恐慌,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傳導到二級市場;另一方面則是部分代理商借機囤貨漲價,公司采購難度加大,成本也在增加。</p><p style="text-indent: 2em;">眼下,整車廠及以及供應商,正在積極尋找芯片的國產替代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4月,全球半導體市場經歷前所未有的動蕩。先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關稅提升至125%,隨后中國反制以還擊。在市場焦點芯片行業,關于如何認定進口芯片是否為原產美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緊急發布“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規則,即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原產地。</p><p style="text-indent: 2em;">芯片制作大致可分為設計、晶圓制造(流片)、封裝測試三個核心環節,過去一些美國芯片可以通過在境外封裝來規避關稅,如今這條路徑被堵住。</p><p style="text-indent: 2em;">消息一出,深圳華強北的電子市場,芯片價格開始上漲,部分型號的存儲芯片單日漲幅20%。</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斷拓展智能化的國內整車廠以及上下游公司,也感受到了沖擊。</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一輛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大致在600-700顆,電動車則為1600顆,更高級的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從電池管理、智能座駕倉,到智能駕駛、安全控制等都離不開車規級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4年,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們賣出全球70%的電動汽車,背后車規級芯片的供應鏈也遍布全球。</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降低風險,國內已經有不少整車廠開始行動,并指引一級供應商洽談其他芯片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著全民智駕時代的到來,車載攝像頭的需求顯著提升,單車攝像頭有可能攀升到10-13顆。高分辨率CIS(圖像傳感器)芯片,是車載攝像頭模組的核心器件,成本也占到汽車攝像頭模組成本的一半。</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前給國內幾家合資車廠供應攝像頭模組的加拿大廠商麥格納,依賴美國芯片巨頭安森美提供CIS芯片,不過隨著關稅戰的升級,使用安森美的芯片,對麥格納在中國市場意味著成本和客戶開拓的不確定。近期,麥格納集中向國內幾家芯片廠商以及日資索尼詢價,試圖替換掉安森美的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能夠順利拿到樣品測試,麥格納不僅聯系到索尼總部,還找到了索尼的代理公司進行詢價。</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車載芯片市場,能夠替代掉安森美的企業,除了國內企業韋爾股份收購的豪威科技,就數日資芯片廠商索尼。據索尼的內部人士透露,無論是豪威科技還是索尼,麥格納都在接觸,前期先拿到樣品做適配,大規模上量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p><p style="text-indent: 2em;">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麥格納之外,另一家采購安森美芯片的攝像頭模組供應商舜宇光學也在蠢蠢欲動,做好隨時調換芯片供應商的準備。</p><p style="text-indent: 2em;">無論是麥格納,還是舜宇光學,作為整車廠的一級供應商,其詢價行為的背后代表的是大客戶們的意圖。對于車企說,關稅戰爭之下,任何非國產的零部件都是推高整車成本上漲的潛在風險,把風險控制在安全線內,成為現階段主機廠的核心任務。</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國產芯片需求激增</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麥格納和舜宇光學之外,越來越多的一級供應商也在尋找替換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索尼內部人士透露,對等關稅政策發布以來,前來公司總部以及代理商詢價的客戶量已經翻倍。不過,在原本產量就緊張的狀態下,索尼或將只能優先保供大客戶或者潛在的優質客戶。</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全球最大的圖像傳感器芯片和激光雷達芯片廠商之一,索尼因為是日資企業,在這次關稅戰爭中成為國產替代風潮中,少數外資芯片廠商贏家。上述索尼內部人士保守估計,2025年,索尼將至少增加5至9成的出貨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時,國內的芯片廠商也迎來了需求的大爆發。以國內車規級CIS芯片為例,實際上從去年開始頭部企業就已經迎來業績的快速增長。</p><p style="text-indent: 2em;">韋爾股份發布財報顯示,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22.4%,凈利潤則增長了498%,得益于公司應用于汽車和智能手機的傳感器業務實現大規模增長,這塊收入同比也增長了23.5%。</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全球最大的CIS芯片封測廠商之一,晶方科技下游客戶涵蓋索尼、豪威等傳感器設計巨頭,2024年公司營收增長23.7%,歸母凈利潤增長68.4%。業績發展背后離不開汽車智能化的快速推進。</p><p style="text-indent: 2em;">上海雅創電子不僅代理了多個國際知名品牌的芯片及元器件產品,2019年收購韓國Tamul公司的電源管理芯片業務后,切入芯片自研領域。并在此后通過收購,進一步押注芯片自研。關稅戰以來,公司的國產芯片詢價客戶量激增,銷量業績也有明顯的提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雅創電子的銷售人員表示,現在這個節骨眼上公司要求團隊多推自研芯片,成本更低、利潤空間更大。“實際感受上來看,整車廠對我們的芯片接受度比以前高很多,之前不愿意接觸的大車企現在都不再排斥,甚至愿意拿樣品做測試。”</p><p style="text-indent: 2em;">身處芯片行業多年,上述雅創電子的銷售感知到這是國產芯片發展的好機會,上升通道存在更多可能性,且國產替代又是政策倡導的必然趨勢。</p><p style="text-indent: 2em;">智駕芯片,作為智駕系統的大腦極為關鍵。過去,英偉達牢牢把控全球智駕芯片市場頭把交椅。2024年智駕域控芯片裝機量528萬顆,其中英偉達Drive Orin-X系列裝機量達到210萬顆,占比近四成,穩居市場第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華為昇騰、地平線征程系列和黑芝麻武當C系列芯片成為主要替代選擇。其中,華為昇騰910B芯片訂單爆滿,據外媒報道,華為計劃最快于?5月啟動昇騰910C芯片的大規模出貨。</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據了解,今年以來不少整車廠也開始加大對地平線和黑芝麻訂單的采購量,之前比亞迪原計劃2025年采購7成的地平線芯片、2成的英偉達以及部分黑芝麻,現在英偉達的份額會逐步下降。比亞迪也不會將訂單全部集中在一家,降低其他不可抗力帶來的風險。</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國產芯片“搶位賽”</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盡管整車廠對國產芯片的需求大爆發,但是將需求轉化為大訂單中間橫跨很多流程,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p><p style="text-indent: 2em;">上述雅創電子的銷售人員表示,雖然愿意接觸,但不代表就能有大訂單,短時間內銷量無法大幅抬升。原因在于芯片上車需要一定的測試流程,中間起碼需要3到6個月的時間成本。并且,企業需要消耗掉完之前屯下的芯片庫存。</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已經合作過整車廠的芯片廠商來說,因為先前存在合作基礎,整車廠只需加大訂單量,就可實現國產芯片替代。</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從0開始的芯片廠商來說,拓展大客戶并不容易。芯片上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程,如驗證、匹配,調教、測試等,其中還需要技術人員給到支持。等逐步驗證之后,進入小規模訂單階段,之后才能轉訂為大單。以防止大規模上車之后協同不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在國產芯片的競爭中勝出,不少中腰部的芯片廠商也在瘋狂內卷,給出整車廠足夠的優惠承諾。有芯片公司給出售價指引,如果整車廠下定50萬顆芯片可以拿到公司的成本價,更高的采購量還會把單價推到成本線以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主打的策略是先把對手卷死,再考慮盈利。</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價格,人才爭奪戰也是國產芯片內卷的大方向。國產芯片為了競爭,針對性地對競爭對手進行人才挖角,以高出市場價的行為爭搶人才。</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時,以比亞迪、小鵬和蔚來為代表的車企們,也在部分芯片領域加快了自研的步伐。</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整車廠中,最極致追求自研自供、且裝車量最高的當屬比亞迪。2025年3月初,比亞迪宣布,自研并量產了全新一代車規級碳化硅功率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端到端大模型推動的智駕競賽中,整車廠為了達到更絲滑的智駕水平,也依賴高性能的算力芯片。“擺脫英偉達”,更成為大家共同的目標。</p><p style="text-indent: 2em;">小鵬自研的首款算力芯片“圖靈AI芯片”將于今年第二季度正式量產上車。在官方發布的宣傳中,圖靈芯片的算力可達700 TOPS,接近三顆主流智駕芯片之和,性能直逼英偉達最新的AI芯片Thor。小鵬表示,未來推出的全新車型將全面采用自研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過去幾年,蔚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研發投入。今年3月底,李斌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宣布,蔚來自研的5納米車規級智駕芯片“神璣NX9031”已量產裝車,并開放對外供貨。</p><p style="text-indent: 2em;">李斌透露,蔚來在第二代平臺上車使用的是4顆英偉達Orin X算力芯片,即理論算力超1000 TOPS。如今一顆自研的神璣NX9031就可完成取代。蔚來在前不久的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神璣9031芯片會帶來一萬元左右的成本節約。</p><p style="text-indent: 2em;">整體來看,比亞迪的自研芯片主打自研自供,滿足自身需求后再向外拓展,主攻中低端市場,覆蓋更多的車型。而蔚來、小鵬、華為等針對中高端市場,主要解決的是芯片算力不足帶來的性能問題,其次才是降低成本。無論哪一家,國產自研芯片的崛起,正在打破英偉達在智駕算力領域的壟斷。</p><p style="text-indent: 2em;">短期來看,這輪關稅戰爭對于國內企業是壓力和挑戰,但壓力之下才能有極致發展的動力。</p><p><br/></p>Fri, 25 Apr 2025 00:03:27 +0800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http://www.muehome.cn/2025/04/668/<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反壟斷大棒持續擊打 Google、要求剝離 Chrome 的同時,OpenAI 已經迫不及待的表示,自己想要「接盤」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北京時間 4 月 23 日凌晨,在關于是否要求 Google 分拆 Chrome 審判的第二天,美國司法部請到的證人之一,是 OpenAI ChatGPT 產品負責人尼克·特利(Nick Turley)。</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利透露,如果 Google 最終被迫分拆、出售 Chrome,OpenAI 將會參與競購。</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被問及 OpenAI 是否渴望獲得 Chrome 時,他的回答毫不含糊:「是的,我們想要,行業內的其他許多人也是如此,」</p><p style="text-indent: 2em;">他甚至現場開始畫起了藍圖,想象 OpenAI「接管」Chrome 之后的場景:特利提到,他設想了一種「AI 優先」的瀏覽器體驗。其中不僅會有 ChatGPT 的能力,還會有 AI Agent 代替用戶完成任務的功能出現。</p><p style="text-indent: 2em;">考慮到近兩年 OpenAI 同樣是多國反壟斷機構調查列表中的常客,似乎 OpenAI 并沒有特別充分的理由,在面對反壟斷調查時,站在 Google 的對立面,因此 OpenAI 如此立場鮮明的支持分拆 Google、特別是占有大量用戶瀏覽器市場份額的 Chrome,屬實「圖窮匕見」。</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什么 OpenAI,會如此急切得想要收購 Chrome?如果真的收購成功,對于整個 AI 行業來說,有又怎樣的影響?</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31745422108185263.jpg" title="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1張圖片.jpg" alt="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1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蛇吞象,為了 30 億用戶!</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 OpenAI 官方的數據,截至 2024 年 12 月,ChatGPT 的周活躍用戶為 3 億。而 2024 年,Chrome 瀏覽器的用戶數為:<span style="text-indent: 2em;">34.5 億。</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 瞄準的,是下一個時代,讓 OpenAI 用戶數量達到下一個數量級的「入口」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這是美國反壟斷機構第一次針對 Google 提出拆分 Chrome 的可能性討論,但已經不是 OpenAI 第一次表現出對瀏覽器領域的濃厚興趣。</p><p style="text-indent: 2em;">早在去年 11 月,就曾傳出過 OpenAI 正在研發一款內部代號為「NLWeb」的瀏覽器的傳聞,據介紹這是一款「結合 ChatGPT 的網絡瀏覽器」,自然語言搜索功能可能是這一瀏覽器的重要特性,旨在通過對話式交互改進用戶體驗。</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消息并非空穴來風。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OpenAI 已聘請了兩位曾在 Google&nbsp; Chrome 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開發者——Ben Goodger 和 Darin Fisher,以支持這一潛在項目。</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 希望通過 ChatGPT 和 SearchGPT,為網站提供更智能、更直觀的搜索體驗。用戶可以通過對話式查詢(例如「找一個適合家庭度假的酒店」或「推薦紐約的美食活動」)獲得更精準的推薦,而不僅僅依賴傳統的關鍵詞搜索。</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類似「Google 分拆 Chrome」這種調查一般相當復雜,加上 Google 幾乎一定會就這一判決上訴,因此最終整個事件塵塵埃落定可能需要數年。但此次急不可耐的想要從 Google 手中買走 Chrome,某種程度上很符合外界對 OpenAI 近期一系列操作的「刻板印象」:OpenAI 通過直接收購等方式,獲取到業內優質資產——這種資產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技術或是生態合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最嚴重的領域,世界各國反壟斷機構對 Chrome 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全球 CDN 巨頭 Cloudflare 在 2024 年三月發布報告中的數據,Chrome 目前最新的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數據為 65.85%,是目前市面上所有主流瀏覽器市場份額加起來的 1.93 倍。</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31745422129151230.jpg" title="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2張圖片.jpg" alt="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2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2024 年瀏覽器市場份額數據 | 來源:Cloudflare</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前,各國反壟斷機構在指控 Chrome 時,主要的焦點其實還是擔心 Google 用其來「鞏固在搜索引擎領域的壟斷地位」。很少針對 Chrome 這一平臺本身,Chrome 的孿生兄弟——由 Google 主導的開源瀏覽器內核&nbsp; Chromium 項目,至今仍然是包括微軟 Edge、Dia 等很多超級瀏覽器產品的技術平臺。</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拒絕的 Google,狂熱的 OpenAI</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作為 AI 工具時代最受人關注的選手,OpenAI 對「瀏覽器之王」Chrome 覬覦,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身,OpenAI 的高管尼克·特利公開表示,OpenAI 去年曾聯系 Google,討論潛在的合作關系,希望讓 ChatGPT 更深度的植入 Chrome,同時使用 Google 的搜索技術優化返回結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前據彭博社報道,OpenAI 與目前搜索技術「第一供應商」的合作存在「重大質量問題」。雖然這篇文章并未直接指明這家公司是誰,但當前 ChatGPT 主要使用微軟必應作為信息搜索引擎。</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顯然,同樣有著 Gemini 生態的 Google 并不愿意讓 OpenAI「拎包入住」Chrome,甚至 Google 也認為 OpenAI 對 Gemini 的威脅巨大,甚至可以為此拒絕正常的商業合作,完全斷絕 OpenAI 借助 Google 搜索引擎的 API 獲得相比 Gemini 更多的優勢的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因此 Google 最終拒絕了 OpenAI 的合作請求,尼克·特利也在聽證會期間承認:</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今天與 Google 并沒有任何合作關系」。</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 OpenAI 來講,搜索引擎或許并非其中的最難點,如何快速獲得巨量的優質用戶,這在 OpenAI 同樣面臨用戶數量增長瓶頸的當下,顯得更加重要。</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或許才是 OpenAI 如今在 Google 面對反壟斷調查的關鍵時刻,給 Google 捅刀子的原因。</p><p style="text-indent: 2em;">反壟斷為虛,想快速獲取現成的巨量用戶,才是 OpenAI 的真正用意。</p><p style="text-indent: 2em;">實際上,在 Google 的構想中,Chrome 生態確實是構建 Google AI 戰略「護城河」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當前類似 Perpexity、Dia 瀏覽器等相關產品問世、類似 Computer Use 、Manus 的 AI Agent 場景中,瀏覽器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使用場景。</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31745422175994967.jpg" title="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3張圖片.jpg" alt="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3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Chrome 是 Gemini 應用生態中的重要一環 | 圖片來源:Google</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瀏覽器,OpenAI 也毫不掩飾在生態領域全方位出擊、與 Google 競爭的野心了,不僅計劃將 ChatGPT 集成到三星的 Galaxy 智能手機中、還通過成立消費者硬件部門、收購前蘋果設計總監喬尼·艾維(Jony Ive)于 2024 年創立的 AI 硬件初創公司 io Products 的方式,加速 OpenAI 在硬件領域的轉型。</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31745422193194615.jpg" title="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4張圖片.jpg" alt="想吞下 Chrome 的 OpenAI,要做數字世界的「唯一入口」-第4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曾經蘋果硬件設計靈魂人物 Jony Ive,正在與 OpenAI 聯手打造硬件 | 圖片來源:Apple</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OpenAI 對 Chrome 的覬覦,表面上是瀏覽器市場的爭奪,實則是在 AI Agent 時代尋求生態閉環的最后一塊拼圖;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對 Google 還是其他想要嘗試 AI 瀏覽器的選手來講,如何轉化 Chrome 龐大的用戶群,使其成為自家 AI 瀏覽器產品的穩定存量用戶,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 NLWeb 的研發到與三星、io Products 的合作,OpenAI 正在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加速構建一個以 AI 為核心的龐大生態系統。</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對 Chrome 提前發出「收購邀約」,不僅是 OpenAI 用戶規模翻倍的捷徑,更可能是在即將到來的 AI Agent 瀏覽器競爭中,展現 OpenAI 押注瀏覽器決心一種方式。</p><p><br/></p>Wed, 23 Apr 2025 23:25:27 +0800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http://www.muehome.cn/2025/04/667/<p style="text-indent: 2em;">靠著DeepSeek紅利,這家公司扭虧轉盈,成為了首次盈利的“寒王”,那就是被稱為“中國版英偉達”的寒武紀。</p><p style="text-indent: 2em;">寒武紀近期以一份“逆轉式”財報震動資本市場。這家曾連續8年累計虧損54億元的AI芯片企業,在2024年中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并且在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1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猛增4230.22%,歸母凈利潤達到了3.55億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寒武紀是如何逆天改命的?財報顯示,2024年一整年,寒武紀依靠卓越的產品性能,不斷開拓市場份額,全力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在各行業的落地生根,最終實現了本期收入較上一年度的大幅增長。</p><p style="text-indent: 2em;">財報發出后,在資本市場引發了“震動”。4月21日,寒武紀股價一路高歌猛進,開盤即漲3%,盤中更是一度沖高超過8%,達到726.43元/股。截至收盤,公司總市值攀升至2954億元。盡管與同期英偉達的約2.48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07萬億元)市值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寒武紀展現出的強勁增長勢頭不容小覷。</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實上,自“對標英偉達”的口號傳出來之后,寒武紀的市值也坐上了火箭。據遠川投資評論報道,在2023至2024年期間,寒武紀股價漲幅高達1106.01%,而同期英偉達的漲幅僅為819.58%。</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21745334638163453.jpg" title="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1張圖片.jpg" alt="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1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當股價攀至“巔峰”之后,不少股民卻對此心生疑慮,擔心這只是一場虛幻的“泡沫”。甚至有人悲觀地表示:“機構抱團取暖,該出貨了,五十年的業績都透支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寒武紀股價的飆升,究竟是如泡沫般一觸即破,還是實實在在地借助國產開源模型的契機,成功抓住了市場紅利?H20禁令后,國產芯片能否就此迎來最大機遇?</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從中國版英偉達到“寒王”</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成立于2016年,是全球領先的AI芯片設計公司。在成立之初,寒武紀憑借與華為的短暫合作,將AI處理器集成于麒麟芯片中,一舉成名,成為全球首款AI移動芯片的締造者之一。然而,芯片IP授權業務的局限性及與華為合作的終止,讓寒武紀迅速面臨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的困境,加之高額的研發投入,公司陷入了連續虧損的泥潭。</p><p style="text-indent: 2em;">面對危機,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果斷決策,帶著公司從單一智能終端芯片向云、邊、端全場景智能芯片延伸,構建了軟硬件全棧系統能力。2020年,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國內AI芯片第一股”,雖然暫時緩解了資金壓力,但上市后的寒武紀并未能立即擺脫虧損的陰影。</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21745334664101017.jpg" title="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2張圖片.jpg" alt="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2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真正的考驗接踵而至,2022年底,美國政府將寒武紀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導致臺積電等關鍵代工廠商無法為其代工,這對依賴先進制程的芯片設計公司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寒武紀營收因此暴跌,虧損加劇,外界質疑聲四起。然而,陳天石堅信“芯片是長跑,沒有捷徑”,頂住壓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堅持技術創新。</p><p style="text-indent: 2em;">現如今,寒武紀自主研發的思元系列AI芯片,受益于美國對英偉達H20芯片出口限制,業績超出預期,民生證券研報曾表示:“國產AI芯片的拐點可能會到來。”</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21745334693198246.jpg" title="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3張圖片.jpg" alt="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3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寒武紀這次盈利,也是自2020年上市以來的第二次季度盈利。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大爆發,為11.11億元,同比增長4230%。歸母凈利潤3.5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2.27億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值得關注的是,從寒武紀近期發布的財報數據來看,公司存貨規模高達27.55億元,預付款項也達到了9.73億元。這兩項指標的顯著增長,預示著寒武紀在未來的業務運營中具備充足的資源儲備與積極的市場布局,極有可能在下一季度的財報中展現出更為亮眼的業績表現。</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國產算力的競賽剛剛開始</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財報數據來看,寒武紀的營收結構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2024年其前五大客戶貢獻了高達11.11億元的營收,占比達到94.63%,其中第一大客戶的貢獻率更是獨占79.15%。盡管公司強調這些客戶為“長期合作伙伴”,但回顧歷史來看,寒武紀客戶群體頻繁波動。</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匠心財經報道,在2017至2018年,華為海思貢獻97%的收入,后續因自研芯片終止合作;在2021至2023年間,寒武紀的客戶群體更是頻繁變動,南京科創投資、昆山高新投等國資平臺相繼成為其主要客戶,且訂單主要集中于智能計算集群項目,該項目的毛利率雖然高達70.78%,但客戶不穩定,一旦失去一個大客戶,那全年營收就會出現較大波動。</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21745334741170465.jpg" title="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4張圖片.jpg" alt="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4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盡管在今年4月15日,英偉達宣布其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AI芯片H20被美國政府納入出口管制清單,使得寒武紀得以承接部分原本屬于英偉達的訂單,但市場競爭依然激烈。</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華爾街見聞報道,龍芯中科已經推出了支持國產指令集的AI加速卡,并在政務云領域逐步替代了寒武紀的部分市場份額。與此同時,華為昇騰910B通過創新的“算力租賃”模式靈活進入市場,這一策略對寒武紀的政企訂單構成了不小的威脅。</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寒武紀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過去持續為負。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5.56%,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同比下降171.68%,營業收入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變動背離。</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對于國產芯片產業而言,當前或許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鑒于關稅爭端與出口管制的影響,英偉達等國際芯片巨頭的產品供應面臨緊張局面,國內AI企業正積極尋求替代方案,國產芯片產業的發展契機或許才剛剛拉開帷幕。</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財經》雜志報道稱,英偉達H20芯片出口受限,短期內國內互聯網公司已儲備了充足的H20芯片庫存,但長期來看,隨著DeepSeek等相關應用的推理需求持續增長,國內AI算力需求將出現顯著缺口,這有望推動國產算力需求的攀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行業人士也告訴鳳凰網科技,DeepSeek顯著帶動了推理側的需求,此前國內閑置的算力市場被充分激活。且因為推理側相比訓練側對計算的要求較低,因而國產芯片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21745334763114760.jpg" title="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5張圖片.jpg" alt="DeepSeek 帶飛 寒武紀-第5張圖片.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初以來國產算力如華為、寒武紀、壁仞、沐曦、海光等,均紛紛宣布完成了對 DeepSeek 的適配工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一位行業人士也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國產芯片開始被用起來,是一個好的信號,“因為芯片能力的進步與調試首先都需要先用起來,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那些標的,目前產品表現都不錯”。</p><p style="text-indent: 2em;">橫向來看,國產芯片的競賽才剛剛開始,而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寒武紀仍舊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樣本。</p><p><br/></p>Tue, 22 Apr 2025 23:08:14 +0800泄密近百條《原神》游戲內容,蠶豆網 被判賠米哈游33萬元http://www.muehome.cn/2025/04/666/<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11745249981138503.jpg" title="泄密近百條《原神》游戲內容,蠶豆網 被判賠米哈游33萬元.jpg" alt="泄密近百條《原神》游戲內容,蠶豆網 被判賠米哈游33萬元.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米哈游訴游戲資訊網站蠶豆網泄密案迎來終審判決。</p><p style="text-indent: 2em;">4月21日,米哈游法務部公眾號發文稱,在起訴蠶豆網前的2年內,該網站及其關聯自媒體矩陣賬號發布近百條《原神》涉密游戲內容,共涉及16個游戲版本。本案一、二審法院均判決認定,蠶豆網的行為侵犯米哈游的著作權,并構成不正當競爭。米哈游要求蠶豆網運營方發布聲明消除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33萬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米哈游方面表示,其在日常巡查中發現,蠶豆網及其關聯自媒體矩陣賬號,多次在《原神》新版本上線前,發布、傳播游戲尚未公開的新版本涉密內容,包括游戲角色數值、武器數值、技能描述、卡池信息等,并配有“內鬼”“爆料”等字樣。</p><p style="text-indent: 2em;">針對上述侵權行為,米哈游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案也是全國首例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認定傳播涉密游戲內容行為構成侵權的生效判決。</p><p style="text-indent: 2em;">米哈游認為,網站運營方在無底線博流量的同時,牟取非法利益。泄密行為不僅會破壞游戲版本更新帶來的新鮮感,同時,對泄密內容斷章取義的描述會導致玩家產生誤解、引發爭執,嚴重破壞社區健康生態。而且,泄密行為還會擾亂游戲運營節奏,并對游戲及廠商的口碑、聲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4年9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蠶豆網運營方構成著作權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應賠償米哈游33萬元。“蠶豆網”運營方隨后提起上訴。今年3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目前判決已生效。</p><p style="text-indent: 2em;">《原神》是米哈游自研的開放世界冒險角色扮演游戲。游戲發生在被稱作 “提瓦特大陸” 的幻想世界,玩家以 “旅行者” 的視角探索世界,游歷七國并尋找至親。其核心玩法是以任務推進劇情,同時探索大世界,收集資源和道具。</p><p style="text-indent: 2em;">自2020年上線后,《原神》迅速成為全球現象級游戲。Sensor Tower數據顯示,該游戲用兩年時間實現手機端總收入突破30億美元,平均每6個月收入達1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1月,受益于5.3版本 “熾烈的還魂詩” 的推出,《原神》全球收入激增106%,帶動發行商米哈游收入提升17%,穩居收入榜第4名。其海外收入翻倍,成為收入增長最快的游戲,躍升為當月出海手游收入榜亞軍。</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游戲數據分析公司Niko Partners的報告,截至2024年,《原神》在全球移動端的總收入突破9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累計收入超過50億美元,占全球總收入的55%以上,海外市場收入達到4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過,另有行業報告顯示,《原神》的流水自2023年起呈緩慢下降趨勢,待七國主線劇情在2027年左右完結后,如何擴展世界觀,能否跳出 “七國+深淵” 的框架,引入新的玩法和劇情,對米哈游而言都是新的挑戰。</p><p><br/></p>Mon, 21 Apr 2025 23:39:10 +0800存儲巨頭征收“關稅附加費”,電腦手機要漲價了?http://www.muehome.cn/2025/04/665/<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muehome.cn/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01745160507159993.jpg" title="存儲巨頭征收“關稅附加費”,電腦手機要漲價了?.jpg" alt="存儲巨頭征收“關稅附加費”,電腦手機要漲價了?.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國存儲芯片巨頭美光科技從上周三起,對部分存儲產品征收一項“關稅附加費”。這背后,是近期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所引發的連鎖反應。</p><p style="text-indent: 2em;">上周特朗普方面突然宣布將對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雖然目前半導體芯片暫時被排除在征稅清單之外,但像內存條、固態硬盤這樣的存儲模組卻“中槍”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光的主要生產基地遍布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幾乎全部位于此次關稅政策的“靶心地帶”。面對驟然增加的成本,美光選擇不自行承擔,而是將這筆費用直接轉嫁給客戶。</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實早在上個月的財報會上,美光管理層就已經透露了這個信號。當時他們明確表示,正考慮把因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合理地”傳導給客戶。</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后不久,美光便通知部分客戶,稱由于“需求意外增長”,將對部分產品進行提價。如今再加上這項“附加費”,漲價的勢頭更為明確。</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光不是唯一采取這種做法的企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未透露姓名的NAND模塊廠商高層也直言不諱地告訴美國客戶:“關稅是誰來承擔,這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無法為他國政策買單。”他還補充說:“以目前的稅率,沒有哪家廠商能獨自吸收掉全部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輪新關稅政策對整個存儲行業的沖擊不容忽視。全球主要的DRAM和NAND芯片廠商多數集中在東亞,包括中國大陸的長鑫存儲、長江存儲,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中國臺灣的南亞科技,以及美光在亞洲的多個工廠。</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些企業本就面臨原材料、產能以及物流等多重挑戰,如今又疊加關稅,意味著美國市場上的存儲產品價格可能持續上漲。</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存儲企業高管私下算過一筆賬:如果各大廠商都選擇征收關稅附加費,美國市場的內存條和固態硬盤等存儲模組整體價格可能上漲15%到20%。</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礎元器件,往往是整個電子產品的“底座”。它們一旦漲價,勢必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電腦、手機、服務器等終端產品的價格一層層水漲船高。</p><p style="text-indent: 2em;">換句話說,今天內存漲價,可能明天你買電腦、手機可能就要多掏一筆錢了。</p><p><br/></p>Sun, 20 Apr 2025 22:47:25 +08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筠连县| 五河县| 那曲县| 徐水县| 永兴县| 顺平县| 衡南县| 惠水县| 宿州市| 广饶县| 英吉沙县| 福安市| 东安县| 河源市| 叙永县| 渭源县| 高雄县| 台南市| 宁德市| 上虞市| 盘锦市| 柳河县| 丰宁| 石渠县| 池州市| 中卫市| 民权县| 辽阳县| 彭州市| 余江县| 铜川市| 谷城县| 卓资县| 宜宾县| 环江| 高平市| 庐江县| 谷城县| 双流县| 类乌齐县|